top of page

新竹市中央路241號社福大樓六樓

10:00-18:00 週一休館

西方媒材類    ● 影像暨數位內容科技媒體類  ● 立體暨造形藝術類

西方媒材類

評審簡歷

黃銘祝

新竹師院美教系系主任、長榮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全國美展、全 省美展、台北市美展、高雄市美展、大墩美展、南瀛美展、全省公教人員書畫展、全國學生美展、台北縣美展等各縣市地方美展評審委員;曾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國立歷史博物館「金質獎章」、台北市美展水彩第一名、全省公教人員書畫展連續三年獲得水彩專業組第一名等獎項;作品典藏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南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新竹市文化局、中興大學藝文中心等美術機構。

 

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台北當代藝術館等地舉行個展二十餘次;參展於日本亞細亞美展、亞洲水彩交流展、新加坡現代美術大展、泰國、韓國、馬來西亞、香港亞洲水彩交流展、TWO POINTS Taiwan + China contemporary 2011義大利Villa Benzi Zecchini、美國紐約台日水彩交流展等國之美術交流展。

經歷:

經歷:

展出:

翁梁源

翁梁源.jpg

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學系系主任、桃園市水彩畫協會首屆理事長。


2018「俄羅斯Каталог выставки GLRY, осень 2018.」國際線上展覽競賽榮獲第三名及評審團特別獎、2020作品「等待方舟」登入教育部109新課綱國中藝術八上的課本介紹、2021擔任「新竹美展油畫類」評審委員。


2021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活水-2021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2020國美館「版印潮」國際版畫主題展。

現任:

經歷:

展出:

郭博州

郭博州評委.jpg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所、藝術跨域整合博士班專任教授、臺灣美術院院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系主任、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作品獲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奇美博物館、臺南市美術館…等多處典藏。

現任:

經歷:

朱友意

朱友意.jp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全國美術展評審召集人、全國美術展評審委員、教育部各級學校招生及學生美展評審委員、教育部各大學院校學術論文審查委員、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品審查委員。

現任:

經歷:

黃小燕

黃小燕大頭照2022.jpg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展出:2020台北二空間「黑色的眼睛」、2018台北日升月鴻畫廊「如浮雲、如日光」、2017中壢藝術館第一展覽廳「務虛記」、2017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復古風」、2012台北國父紀念館「在華麗與蒼涼之間」。

現任:

展出:

評審感言

很多學者與藝術家反應過去國內的各項美展,在傳統單一媒材分類的框架下進行評審,導致媒材的傳統形式與風格的延續性,決定了入選的基本條件,因此入圍的作品存在著對媒材的純粹性認同與集體意識。但在當代繪畫的發展下,藝術家紛紛以圖像作為論述與觀念表達的工具,致力於議題與敍事等各種作法,將繪畫導向當代性。因此作品不再只有單一媒材屬性,而將繪畫解放,藝術家可以自由運用任何材質作任何表現,展現多元、跨域的特質,讓繪畫有不同的多元樣貌。 新竹縣、市政府合辦的[新竹美展]不但建立完善的評審制度,並有效的激勵美術家積極的參與。新竹美展過去都以繪畫媒材來分類別,從今年開始就調整為三個類別。這次參與西方媒材類評審的委員有黃小燕老師、朱友意老師、郭博州老師、翁梁源老師和筆者,所聘委員都具專長,從一百多件作品中選出得獎作品。這次參與西方媒材類的作品豐富,創作形式與內容多元。初審時評審委員分別將參與作品的各種媒材(油畫、水彩、素描…等)屬性與表現內容分別評判,複審時合在一起就內容、形式綜合評判,選出入圍41件,再從這些作品選出得獎作品。此次參賽者的作品形式多元,表現技法活潑,無論是外在的寫實或是個人內在情感的舒發,都有顯著的進步,評審委員都一致認為經過類別重新調整後,參與作品的水準有大大的提升。 獲得「竹塹獎」 陳俐菁的作品「Anti Gravity I」; 作者運用超現實的手法,以多肉植物為主題,針對特有的多肉植物重構出對載體的變異。Cristation 是自然的意外,是植物頂端分生組織的異常發育,其特徵是不確定的增殖性生長。由體細胞突變所引起分生組織的異常擴大、畸形、分生或合併,有如活體雕塑。變異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昆蟲、蟎蟲、真菌和其他病原體對生長點的干擾。人在成長過程中,總是伴隨著經歷多少糾纏、磨練、波折,這些歷練構成了我們的生命。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在成長中瀰漫醞釀,就如同病原體對植物的生長點的干擾。本作品的植物獨特奇麗,由作品下方的黑洞攀旋彈出,向四面八方滋長,構成兩個不同的世界。作者透過植物的演義,詮釋出人的成長是承載著生活的歷練不斷的異化,是在生命的底層上不斷的疊加與生成的結果。人的成長在這裡定格,又在這裡混沌。 獲得鄭世璠紀念獎-蔡皖寧的作品「歸屬」;這是一件向內探尋的作品,其不安的超現實風格,表達歲月遺失在時間的裂縫裡。回憶裡面包含很多的東西,是過去我們藏在心中的東西。本作品分成五個橢圓形的小件作品組成,作者以手指頭與家族的記憶聯結在一起,以五隻手指頭作為移情作用,表達家族對個體的束縛與關愛。作者對於時間的消逝、生命的延續、割捨與逃離,有著極深的感觸。作品透過被異化的手指頭,並以象徵性的符號(眼睛、心臟、蝴蝶、繭…等)組構,呈現作者的心理狀態,敘述自身與家族的關係。作品的氛圍神秘怪誕,結合了回憶,重訪一段迷失的家族往事。作者敏感的個性喚醒了內部的視覺,呈現被異化的精神狀態和對塵封的生命家園的追尋。也許「壓抑」隱藏著抗拒,對自我存在的檢驗。作者易於焦慮的心理特質,無法做出肯定的認同,或許藝術家「延遲認同」仍在持續的探索。 另一件呂玉慶紀念獎-林庭立的作品「追憶中的搭架–母子圖」;表達遊子的精神狀態和對迷失家園的追尋。回憶就是「過去的自我」是既有經驗、認知、記憶的有意義重現。作者以藍曬圖的手法應用影像重疊的方法捕捉母子間的回憶,呈現個人與原生家族之間心靈的互動,具有沉重氛圍與思緒的狀態。主題以片段拼貼手法,表達現實生活裡造就出來的疏離感與矛盾狀態 。畫面中隱藏的人像,鋪陳的灰調處理,其隱隱約約透出母子的外形,呈現游離與不確定的狀態。自動性技法在這樣抑鬱的畫面中,造就出歲月與回憶的空間。其曖昧不明的隱晦效果,在這疏離氣氛中可以稍作喘息的地方,為回憶增添想像空間。作者將照片、衣物、古老磚牆、建物抽離當下的時間與空間,設置在自我安排的時空裡,畫中如幽魂般的灰調身影,發出無聲的召喚,呼喚著遙遠的記憶。 陳在南紀念獎-溫崎君的作品「回憶錄–13」;作者描繪新竹清晨的火車站,整體畫面是以灰階的方式呈現。火車站建築物本體以簡單的灰、藍色調,以精準的明暗,造成透視化的視覺效果卻又帶出深厚的空間感,營造出冷漠、冰冷的氛圍。在畫面裡,毫無人煙蹤跡,卻充滿了生命流動的氣息。畫面中天空與地面飄帶狀的效果,隱隱約約透出線性的肌哩,表達清晨霧氣曖昧不明的隱晦效果,穿越漫漫塵煙,造就神秘且幽靜的空間。而在這樣抑鬱的畫面中,卻在明亮的天空與廣大的地面中,感受到曙光與希望。畫面的下方作者畫出自己的影子,圖像處於懸而未決、模糊的狀態,打破了不在場虛幻的真實,以此詰問生命與時間之間的種種向度。冰冷的疏離感與懸浮粒子,來自那些漂浮的雲朵與地面的霧氣,呈現漫遊者的情緒。作者對於新竹清晨的火車站感觸很深,凝結時空的記憶,單純的圖像穿梭在無人的街道中,適切的傳導出生命的體悟。 其他獲得「優選」有四位 彭子怡的作品「幻境.幻鏡」;本作品應用象徵的圖騰作出有意義的組合,其圖像重疊的形式,呈現出一種無可名狀的內在書寫。作者擁抱浪漫,選擇以水母的符號表達內在的幻想與思念,於游離的狀態中被閱讀。創作者選擇以一種抽離現實狀況,透過想像力以拼疊、混合的作法來表達複雜的內在情境。畫面以二分法分為上下兩部分,並以水母串連兩個平行世界的神祕體驗——「既視體驗」。藍色與雜色分別代表兩個我的世界,純真與傷痕兩個不相融的世界。水母悠游上升、下降呈現出少女的思念與期待。作者透過幻境的視覺效果來引起人們對生存以及精神上的挫折、慾望等之間關係進行思考。逃避或隱身在水母的擬像物體背後,訴說個人內在的深層思維,構築在自我的內在世界。 鄧春英的作品「美麗人生」;大自然環境中存在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個體,作者洞察環境,以寫實手法呈現日常生活的一種觀察記錄方式,進而牽引出更深層的內涵。作者描寫毬蘭植物的生長情形,透過對光影的捕捉、色彩的運用和情境的觀察,不僅是表象的技巧描繪,也蘊藏著創作者內心的波動和對周遭環境的感知。整體畫面的呈現以簡單的圖像組合,淺平化視覺效果卻又帶出內化的空間感。毬蘭的描寫表達出物體的質量感頗為成功,蜿蜒的莖脈象徵著人生牽絆與被禁錮。因為蔓延而有了葉子,每片葉子是一段記憶;因為蔓延而有了芽,每一個芽都會開出美麗的花朵,依然是一段美麗的回憶。 作品呈現出豐富的調子,色調合諧,表達空間的流暢極為成功。畫面背景重疊鳥籠、酒杯、行人穿越道…等符號,是對生活的疑惑與體驗,呈現一種內觀的關係,凝視著人類生命與植物之間的共通點–牽掛。 戴心妍的作品「流動的時間」;作品以樸拙的筆調,用最細膩的心思,將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包含當時的空氣與溼度,營造出一個原鄉的夢。畫面主要以綠色調層層疊出家鄉海邊紅樹林的歲月厚度,呈現出孤立與疏離感,並進而深入內心世界。單純的圖像穿梭在無聲的環境中,傳達出有如詩歌般的感受。這是一個關於回憶的故事,簡單但又沉重。作者將當時海邊的空氣與溼度,融入於一個靜謐的空間,呈現對父親出海捕魚的鹹味回憶。海洋蘊藏著創作者內心的波動,隱藏了一種不確定性與憂鬱的情緒。一波波的海水呈現時間的流動,表達作者內在與現實之間糾纏的情境。作者藉著樹林的描繪一片一片的堆疊,轉變成身體勞力,累積能量,堆疊出思緒,凝結記憶,富有編織感,適切的傳達出對生命的體悟與對生活的積澱。紅樹林的海邊承載著遙遠的記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浩瀚無邊的海洋,互相分擔往事的重量。 李政穎的作品「佳冬年初一」;─個關於物與我、瞬間與永恆、現實與心靈之間的對話。作品不僅是表象的描繪,也蘊藏著作者內心的波動,使單純的寫生富有更深層的內涵。作者描繪年初一家族聚會散場的情形,以一種瀟灑、浪漫的美學風格進行創作,記錄情緒。畫面景物自然、光線流暢,傳達出酒酣耳熱之後的場景,以此觀視家族生命之間的種種向度。作者不作細節的呈現,而是由俐落的筆觸、明快的塊面堆疊。以自在而灑脫的筆觸,疊出時間和空間的厚度,呈現出情緒的堆疊與累積。作品以飄忽的狀態被閱讀,呈現一種的外部與內在書寫的情境,富有氣韻特質,令人感到時光的流逝。在觀看的同時,也讓人瞬間進入自己的生命經驗中。 其他佳作的作品所描繪的題材,均能從生命經驗對應到社會與環境的關係,適當表達出獨特的看法。作品技法純熟,富有創意與文化感。藝術就是表達個人或群體的生活經驗,關懷人類共同的命運或傳達人類共同的情感。總之,本屆的西方媒材類參與者對於藝術的表達形式注入新的活水,多元而活潑,其豐富的圖像有著更深入的表達內涵。參展者靈活自如的使用媒材,轉變形式,任何形式都能呈現出自己的創意與理念。新竹美展類別的改變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覺辯證關係,邀請觀者細品尋思,重新看待藝術。

影像暨數位內容科技媒體類

評審簡歷

陶亞倫

陶亞倫1.jpg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教授兼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第一屆碩士。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獎。


2018西班牙MADATAC馬德里當代科技與影音藝術大獎、2018西班牙馬德里 Media Lab Prado《陶亞倫個展》、2009奧地利林茲 OK Center 主展覽廳《陶亞倫個展》、1999《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1997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獎》台北市第24屆美展。

現任:

經歷:

展出:

學歷:

方彩欣

方彩欣委員個照.jpg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系主任與研究所所長。


研究專長為數位多媒體之設計與藝術相關領域,在北美留學與工作約十年時間,在美國榮獲「Who’s Who研究表現優良獎」,為美國教育之高榮譽獎項;在美國、歐洲出版全英文專書,作品曾列入《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專書,作品多次被報導於台灣、美國、中國等藝術新聞與雜誌。


長期專注於數位藝術設計與創作,為國內第一位在國美館舉辦數位創作個展之女性創作者,舉辦個展14次,聯展40幾次。

現任:

經歷:

展出:

張國治

張國治教授-IMG_8695.jpg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所)專任教授。


2020《曾經滄海–張國治 畫展》、2021《花甲舞影–張國治‧李美儀 雙個展》、《藝術未來藝術博覽會》、2021《 醉影金門–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2021年金門主題攝影暨文件展》、2021《一葉禪–張國治影畫藝術展》、2022《 影像聚落–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會員vs.臺灣藝術大學研究生展》。

現任:

展出:

簡榮泰

簡榮泰委員個照.jpg

臺灣省全省美展攝影類永久免審查作家、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類典藏委員、新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諮詢委員及審查委員、全國各公辦美術展覽攝影類評審委員;攝影作品獲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等典藏;出版個人攝影專集八本。


曾舉辦攝影個展八次。

展出:

經歷:

葉忠達

攝影_評審委員_葉忠達.jpg

2020及2021新竹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2020新北市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2018 及2019嘉義市國際管樂節攝影比賽評審委員、2018桃園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


2020至2022獲邀新竹市文化局風城美展攝影類參展。

經歷:

展出:

評審感言
主任委員 陶亞倫

因應當代新媒體藝術創作的蓬勃發展,今年新竹美展將原有的「攝影類」競賽項目,增改為「影像暨數位內容科技媒體類」,以「當代影像」思維,來打破古典紀實攝影的「再現」美學思維,將「後製」「再製」的數位影像,甚至「虛擬」的程式運算影像,也納入今年的比賽項目。惟今年試辦的第一年,所有參賽作品,仍以古典紀實攝影居多,平面數位影像作品偏少,錄像藝術與VR虛擬實境藝術僅三件。然而,攝影作品仍然有許多精彩之作。       獲得竹塹獎的攝影作品「世紀浩劫」反應了當下最嚴峻的Covid-19疫情。作者從微觀到宏觀,從聚焦於年邁焦慮的雙手,到遠眺集體緊繃、空氣凝重的檢疫場,簡潔黑白的影像,完成當代藝術的社會性與時代性。       鄧南光紀念獎得獎作品「慶豐收」,捕捉烈日下的辛苦農作,以發散泛黃的光線,模糊了地平線與視界,充分表現出悶濕、躁熱的台灣夏日的田園地景。     「形體剝離」以數位影像創作形式,將色彩從人體上剝離,以片段與肢解的軀體,表達當代社會在工具化、理性化的規訓下,空洞的人性與靈魂,成為異質化的肉身。攝影作品「因。果」,以具象、有形的「果」的諧音,談無形無色、似有似無的「因果」。看似實景,又看似幻景的市場角落,以影像傳達哲理。「Fragments of Memories」以VR全景影像,讓觀眾身體,轉換於舞者身體、螢幕影像、舞台空間之間,以在場的身體,與不在場的影像,討論身體的記憶與碎片。數位影像作品「純屬意外」,為複合媒體藝術形式,以擬真的傷口、畸形的肉體,企圖凸顯被一般大眾與新聞媒體忽略的工殤、職災等議題。

立體暨造形藝術類

評審簡歷

段存真

段存真.jpg

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2011西班牙瓦倫西亞 梅森摩雷亞市立青年文化中心「從肖像到空間」、2011西班牙馬德里 湯瑪斯瓦連德藝術中心「空間遊戲」、2012台中科元藝術中心「棲.居‧著」、2013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微.場景」、2021台中現代畫廊「看得見的城市」。

現任:

展出:

蔡芷芬

蔡芷芬.jpg

國立臺灣師範⼤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2022韓國公州 錦江自然藝術中心「錦江自然藝術雙年展」、2021台南大新美術館「台南新藝獎—象形不會意」、2020韓國金浦 希卡美術館「當代風景」、2020義大利威尼斯 場所當代藝術空間「邊境藝術節—未來地景」、2019美國法戈 北達克塔州立大學聯合紀念畫廊「集體行動」當代藝術聯展。

現任:

展出:

宋璽德

宋璽德委員個照.jpg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務長、雕塑學系專任教授。


2021台北市大象藝術空間館【大象藝術|2021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020台中市大象藝術空間館【大象藝術|幻鏡山水-宋璽德雕塑展】、2019中國大象藝術空間館【INK ASIA 水墨藝博】、2019中國大象藝術空間館【大象藝術參與2019藝術深圳】、2018台南市大象藝術空間館【台南藝術博覽會】。

展出:

現任:

潘娉玉

潘娉玉委員個照.jpg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


2022 Oxo Tower Wharf畫廊 倫敦工藝週:「色彩劇場」臺灣纖維藝術展,吳佩珊策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主辦;2021 美國華盛頓特區 國際藝術與藝術家畫廊「SHE SAYS, HER STORY, 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家聯展」,曾鈺涓策畫,文化部主辦,臺灣書院、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協辦;2020臺南絕對空間「《家傳食譜》:母親的森林」個展;2020臺北市伊通公園「《家傳食譜》Ⅲ」個展;2019臺東美術館「迴•游—尋找再棲地與物質記憶」,白適銘策劃。

現任:

展出:

評審感言
主任委員 段存真

​       本屆「新竹美展-立體暨造形藝術類」總計16件參賽作品,經過初審選出10件作品,最終評選出竹塹獎一名、優選三名及佳作六名。       綜觀而言,此次競賽可以觀察到「作品形式的單純化」以及「雕塑與工藝的跨域」兩大特點。參展作品大部分採取了傳統雕塑的形式,造型依附在檯座之上,鮮少與環境空間發生關係。創作者專注於形象本身,即使觸及到空間,也主要是雕塑中正負空間的辯證問題,故而造型的本體相對清晰,幾乎沒有曖昧與模糊的形式表現。此外,參賽作品顯現出較為強烈的工藝性,涵蓋了玻璃、陶瓷、木刻等材質,創作者將工藝的美感與形式導入到立體造形裡,堅實的技藝中飽含活潑的創作因子,消抹了工藝美術與雕塑藝術之間的界線。       獲得竹塹獎的作品〈流光之隙8號〉以及優選作品〈飄渺〉皆為玻璃材質,雖然此種材質經常為工藝美術所採用,在這兩件作品中卻沒有顯露出絲毫的匠氣,我們只看到創作者對材質以及技術的純熟掌握。〈流光之隙8號〉以紅銅作為基底,創作者讓高溫狀態下流動的玻璃覆蓋於金屬表層,表現堅硬與柔軟的對比,兩種看似相異的材料匯集成優雅而細緻的美學之作;而〈飄渺〉中玻璃透光流動的特質則表現出湛藍海水的光影片段,創作者巧妙捕捉到稍縱即逝的吉光片羽。〈沉默〉的主體為木與鐵的結合,然而此作卻與注重體量感的傳統雕塑不同,創作者將材質轉化為線性的表現,造型與空間的關係產生了新的變化,也賦予了作品不一樣的觀看方式。至於〈美好的浪費時間〉則是一件複合媒材性格的立體作品,它不僅僅涉及了木與銅片等傳統材質,也加入了馬達,讓作品產生了可動性,相對於其他參展的作品尤其顯現出創作者對材質與形式實驗的積極性。       雕塑為一種與材料搏鬥的藝術門類,尤其在當前寸土寸金的環境中,創作所需的空間更是成為了雕塑家費盡心思解決的問題。地方美展反映出城市區域的美學素養,擔負了形塑藝文氛圍的重要角色,期待在一次次地方美展的舉辦之下,雕塑藝術能獲得更多的資源與支持,為我們腳下所踩的土地帶來更多美麗的養分。

前往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09:00-17:00 週一休館/週二至週五 12:00-13:00休館

  東方媒材類

  書法篆刻類

  工藝設計類

bottom of page